關鍵字:理性主義、實踐知識、技術知識
- 作者於1962年發表此文章,當時世界正處二戰結束的緊張氛圍之中,人們似乎認為軸心國的不理性,以及軸心國人民對其領導人與價值的狂熱,為引導軸心國走向毀滅之途的一大主因—理性及正義的各種原則被人們歌頌。在這樣的時空背景之下,作者發表了對理性主義的批判,提醒我們過度依賴理性主義可能帶來的危險。
- 作者指出,自文藝復興以來,理性主義思潮席捲歐洲,人們開始質疑傳統權威,轉而追求所謂的理性解決方案,期望透過理性的政治機器來實現完美的治理。然而作者認為政治本質充滿傳統和不確定性,不能簡單地用理性主義來概括。作者認為人類的活動包含「技術知識」與「實踐知識」:技術知識可以被精心學習、被付諸實踐、被制定成顯著的教條;而實踐知識只存在於運用中,不能被制定為規則。技術知識與實踐知識兩者是不能分開的,一昧追求技術知識,則至多能夠完美複製前人的產物,而佐以實踐知識,才得以融洽於當下所遇之狀況與條件並加以突破。
- 理性主義者認為任何知識都是技術知識,排斥所有言傳的傳統與個人的經驗。一個人是否能在某方面有所成就,完全取決於其對技術知識的掌握,而一個人之所以失敗,似乎只是因為其對技術知識的學習不夠精準到位,或是執行方法有誤。充斥著人性的人文社會,倘若僅以理性就能完美統治,則人類現今的統治者只應該會是一飽讀詩書的學者,在不遠的將來,甚至可以是一個資料庫完整而成熟的社會科學機器模型,人文和政治大概不會有這麼豐富與繁雜的歷史。
- 相對於累積經驗,理性的學習與模仿前人的教條對缺乏經驗之人而言似乎是個過於方便與簡單的方法,好似前人已經代替自己花費大把時間總結了社會的運行規律,自身僅需作為一模仿者歸納前人的技術知識與教條就能完成一切生活大業,不過說到底,前人的環境引導出前人的結論,只能作為現今的一個參考,而非模板,而能夠完善前人結論的,終歸還得是理性主義者眼中那「醜陋」的出於自身的實踐知識。人們無法了解自身當下處境時,亦或是人們無法接受自身為人的不完美時,理性主義便成為一個完美的避風港。而當人們沈溺在理性之中無法自拔,拋棄一切自身根據當下環境所產生的經驗與主觀意見時,模仿得十全十美也不過原地踏步罷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