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6/2024

理想的追求:歷史的演變

  • 關鍵字:歷史的演變、連續性、永恆的哲學、理性的神話

  1. 若對於理性的追求是起源於戰爭、爭執與野蠻,那麼理性作為一個追尋標的如何讓人類歷史不斷演化?本篇的核心概念在於理性的追尋過程。人們對於理性或真理的狂熱使之變換著面貌,理性在諸多人的追尋下,還能稱之為理性嗎?在作者身處的時代,科學理性帶來諸多進步,連帶著人們也認為自己的世界能像基因組計畫一樣-可以拆分為極小的單位,一切可以複製、拆解,為人類所用。理性的人宣稱,只要將基因照著藍圖拼湊,我們可以得到完美的人、打造出完美社會。
  2. 然而完美由誰定義?何以稱之完美?更別提源自於人類想像的藍圖拼湊出的社會是否能正常運作。
  3. 理性在以薩柏林的詮釋中,並不是烏托邦的追尋或是終極答案的嚮往(或者是說他呼籲人們應要拋棄如此思考理性),他拋棄了所有價值的和諧可能,因為每個人有屬於他們的生活方式、思考、行動、價值觀,這些註定不同甚至有時互斥。作為一個想理解人類理性的人,應該明白理性不是唯一途徑,更不是和平、亂世時代的最佳解,在經驗上,我們更必須直面人性的慾望與黑暗還有不同文化背景所帶來的副作用。
  4.  歷史上,理性(或說對於烏托邦的共同追求)曾經說服許多重大的事件(如屠殺、戰爭、革命)發生,這些行為者認為自己是理性的,信徒也認為自己再合理不過,然而歷史悲劇的發生,在當下卻被人們界定成是為了追尋偉大的長遠目標--理性替人們的行為背書,在上個世紀不僅被拿來信仰,更被視作是共同語言,聲稱理性即為真理,人們趨之若鶩奔向理性的祭壇,將自己獻祭於理性,但人們並沒有因為理性而得到救贖,而是進入了下一個神話的序曲。因此我認為在本文Berlin視此為警告,作為一個要理解人性的人,在追求理性時,最重要的是永遠不要忘記,我們必須深信自己可能做出錯誤的決定、信奉錯誤的教條、且輕率的忽略周遭的事物,至此讓極端的情況不再發生。烏托邦仍可追尋,然而整齊劃一的行為,被聲稱的理性蒙蔽雙眼是危險的,那並不是通往烏托邦之路,烏托邦的追尋應幫人類脫離地獄,但無法到達天堂。
  5. 柏林嘗試用最低限度的客觀價值存在(即跨文化脈絡中共同的價值觀)來安慰我們,我們僅要保持在一個懷疑的態度就可以避免極端狀況的發生,然而事實不可能如此愉快,我們相信當下所相信的原則為行動嚮導,最終要做出決定,在急迫、後悔、僥幸下不斷地前進,這是不爭的事實。
  6. 對於當代而言,最大的衝擊莫過於,若拋棄了追尋理性作為烏托邦的石磚路,完全的和諧只是玩笑話,在既必須追尋,又明知無法到達的狀態中,我們在當下該如何自處,未來又該如何前進,難道我們只能不斷地連續成為下一階段的歷史,看似清醒的靜待神話的殞落與崛起?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期末作業

 關於期末作業(含書面與展演),請遵守以下規則: 按照授課計畫所列,學期成績將以出席(30%)、平時作業(35%)、期末作業(35%)等項目計算。 期末作業題目:時至今日,政治學系的學生仍必須閱讀政治思想典籍(以xx典籍為例)?政治學系仍應列政治思想為必修課? 期末書面作業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