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理性主義、技術霸權、政治教育
核心論題:理性主義以其本質中對知識的錯誤詮釋,挾確定性的誘惑,向大眾分化教育的原意、消解人類受自然理性與外在靈感導引的可能。
篇章結構:
一、
理性主義是一門技術。它質疑一切既有的觀點、習性與信念,逐個裁決傳統的遺產,復基於對自身的信任,將通過它考驗者轉化為解讀萬事萬物的鐵則綱要。理性主義既懷疑在時間遞移下傳承的經驗、將自我隔絕在不受外部環境干擾的真空世界,同時渴望創造一以貫之的、永恆的信念。
二、
歐克夏認為,任何一種技藝都受兩種知識涵蓋。一為技術知識(做什麼),是可以被筆墨記載流傳的規則,具有精確、縝密的外觀;二則為傳統知識(怎麼做),是只能存在於實踐中長久累積,而無法透過其他途徑瞬間習得,不精確、不縝密的能力。
理性主義追求的確定性,使它不可避免地將後者界定為無知——「因為確定的知識,在他看來,是不需要在它自身之外尋找確定性的。(p.11)」如此以終為始的知識,以機械性地實踐為前提,要求人將內心原有的認知搗碎清除、專心致志地執行規則,即受理性主義轉變為公式的經驗(p.2),與理性主義本身的實踐不謀而合。
三、
近代理性主義來自17世紀學者對知識不繁榮的反思。
培根意在為人類運用心靈的方式制定指引,控制自然理性觀測知識世界的紀律(p.14),這套方法論與實際應用之所在無關,同樣要求人類排除觀念世界已知的事物;笛卡爾則創造更具批判性的探索技術,主張在懷疑的基礎上思考。
最終,他的繼承者們繼承了方法論所教導的懷疑,而未繼承笛卡爾對方法論本身的懷疑。
四、
政治世界中變動的多發性似乎令政治家更容易著迷於永恆與確定性的誘引(p.29)。數百年內歐洲社會歷經新的統治者、統治階級與政治社會(p.23),令明確易得的技術知識更顯可欲。終於習得知識的群體拋卻「寫在整卷人性上」的自然理性,崇尚用從理性主義獲得的權威創造新的知識權威,長久地鞏固技術霸權。
五、
世事經驗匱乏造成對外部世界無知的指認、強化對自我無知的漠視,令理性主義在控制事務時表現出危險揮霍的偏好(p.30)。意圖排除人類歷史賴以發展的傳統指引,無異於自滅燭火摸黑前行。
歐克夏在此處反面說明了他心目中教育的意涵:「以社會成就與道德和理智習性入門,進入現在和過去的密切關係,共享具體知識。
弱者在誤讀了智者所略縮的傳統中依靠智慧的渣滓生活,鋪就錯誤之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