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理性主義的價值、特徵
理性主義者從來不會懷疑他的「理性」,也很難相信任何像他們一樣誠實、清晰思考的人會出現與他們相左的意見與想法。理性主義者的特徵是懷疑和樂觀,他們認為除了能以理性論證判斷的事物外,其他的傳統、習慣、信念等都屬於較低階級,理性有能力決定一切。(這樣看來理性主義者似乎對理性有著宗教般的信仰,不理性的相信「理性」)
二、理性主義的盲目
理性主義的勝利與知識密切相關,作者認為所有ㄇ人類活動都涉及知識。這些知識可分為兩類:技術知識與實踐知識。
技術知識以「規則」來表達,能通過專門學習和記憶進行傳承,並且可以轉化為實踐。實踐知識存在於使用中,無法反思,也無法形成規則,屬於密傳的知識,無法精確表達。
理性主義者把政治當作工程,理性當作技術。理性主義者太過以偏概全,認為具確定性的技術知識是全部的知識。他們無法設想其目的不在於解決問題的政治,或是一個根本不能用理性來解決的政治問題。
三、理性主義的歷史起源
歐克夏認為現代理性主義在歐洲的形成是一個緩慢的過程,並在17世紀由培根和笛卡兒作為代表,形成並集中表達出來。
培根將知識等同於確定性,批判自然理性阻礙知識的進步,針對知識歸納成三個面向:有一套規則、形成一種精確的指導、可以通過學習來獲得。笛卡兒則強調從清除舊知識開始,以幾何學為範例,推崇一種精確、普遍適用的研究方法。
自17世紀以來,技術至上的思想逐漸滲透進道德生活,這一變化帶來了一個根本性的轉變:道德理想的形成取代了傳統的道德習慣。道德已經不再僅僅是一種個人內在的實踐,而是成為了技術性、理性化的追求。(是不是有些矯枉過正)
四、批評與反思
歐克夏的批判不僅針對道德理論,也針對現代政治生活中的理性主義傾向,尤其是民主制度中的潛在危機,這種體制可能過度強調集體利益,而忽視個體利益,導致政府權力的過度擴張。
他的批判立場源自於他的保守主義觀點,然而,另一個難題是:如何在傳統中區分好與壞?如果只能在傳統內部尋找標準,那麼傳統本身的正當性是否也需要反思?歐克夏提醒現代社會不應完全依賴理性主義的道德構建,否則可能陷入過度技術化和去人性化的困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