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7/2024

哲學與政府壓制

關鍵詞:言論自由、新的建構

篇章結構:

一、兩個問題提出哲學在社會環境、政治制度下面對的狀況

  爲什麼哲學家就該有表達自己的特權?哲學家需要言論自由,言語是他們創作的媒介。人類傾向信仰唯一的理想,且願意為之犧牲,首先犧牲的就是自由表達,因為過多的表達及問題,對於理想的框架是重大的威脅。

  為什麼哲學家需要受到特別保護以免遭社會壓制?強制會使很多人無法創所欲言,既然無法說出口,就漸漸不再去思考,理解與表達能力就會弱化,再也做不出什麼有價值的事。

  哲學家的活動與社會自由和國家控制之間的聯繫來自哲學的本質:沒有切確的技術,所以沒有正確答案。

二、哲學的層次

  哲學的成功在於為以前提出而沒有得到充分回答的問題提供答案。哲學有兩的層面:重新闡述問題及顛覆。重新闡述能使我們有新的洞見,解放心智,最初的問題會自然而然地消失 ; 顛覆以往的認知,強迫大家注意、認識新觀念或許會使人痛苦與不安,但能讓我們質疑過去的盲目和無動於衷並從中抽離。

  以笛卡兒和牛頓作為對比,牛頓提出基本定律,整合過去不相連的結論,引起近代物理學革命,而笛卡兒改變了看待哲學、形之上學及神學問題的角度,在不同視角下產生新的問題。牛頓和笛卡兒都是歷史上有偉大貢獻的人物,牛頓提出定律,把那些不相干的論點連結起來,在此層面上確實給人類一個新視角,顛覆那些我們習以為常的事物,但不同於哲學的是,這些定律都能轉化成一個固定的公式,透過公式得到一個正確答案,除非能用嚴謹的科學方式經過實驗、發表並取得認可,不然這是無法挑戰、取代的不變真理。

 在科學研究中,許多研究者會針對一些他們想知道的問題進行研究並得出結論,但大部分都是在已知且不變的理論上加工,只有少數能發表一些人類從未知道或顛覆以往的研究,不過這些研究終究會凝結成固定、難以挑戰的知識。哲學與之相反,哲學不存在被人認可的技術,沒有正確答案,但也不是胡言亂語,哲學從事的是系統闡述真正的問題,打開我們被蒙蔽的一面。

三、哲學的問題與輪迴

  哲學難題之所以產生,是因為概念、詞語、思想以及系統闡述和論證世界與自身的方式之間發生了某種特殊的衝突。作者以中世紀經院哲學情況為例,經院哲學家開始對他們所做的事失去興趣,因為他們不再理解為什麼要殫精竭慮地擺弄那些空洞的神聖符號,這已成為費勁而無意義的行為。

  言語是個很強的權力工具,哲學家需要言論自由,但具強制性、威權的言語,也可能束縛人們的腦袋,使他們沮喪且困惑。因此,需要新的建構,如果由具創造與破壞力之人產生,可能帶來巨大的解放,把受困的人從他們已經無法理解的過去中解放。

  新的體系產生一次反抗行動,然後自己變成一種新的正統,如果獲得成功,這個新正統可能又會僵化,形成無法靈活回應當初曾引起反抗的僵死符號體系,變成新的阻礙。被推翻的哲學被視為迷信和謬誤,新哲學被當成「科學的」,如果新哲學成為一種技術,並被專家用某種方式進行運用,成為被傳播的真理,這是個災難,因為哲學問題是不能通過運用技術解決的問題。而這個災難會使哲學變得教條化,於是又需要新的反抗。這部分作者以萊布尼茲及其信徒沃爾夫為例,沃爾夫試圖對萊布尼茲的理論進行計畫,最後成為沒有生氣的正統學說。

  哲學存在永恆的倒退,哲學家經常搬出過去的思想作為武器,思想不斷死而復生,這些不過是空洞的文字討論和清談,是一種誤解,哲學應是一種嘗試,尋找思考和談論的方法,每個世代需要自己的手術,不是從過去找答案,有新的見解、自我解放才能夠創造,「過去」只是在這條路上的基礎。

四、哲學是一種叛逆,是人的本性,但叛逆帶來進步與多元

  控制是政府的重要職責之一,控制的目的是穩定、和平、滿足,而哲學在好的狀態下的主要作用是突破、解放、顛覆。哲學家不像畫家、建築師、物理學家等,在大家都接受的傳統界線內平安無事,並在這嚴格的框架下創造出不朽的傑作,即使沒那麼偉大也是讓人賞心悅目的作品,而哲學必定致力於顛覆、突破、破壞、解放、打破封閉,循規蹈矩無法形成哲學問題,哲學問題的產生是某種思想的碰撞與交錯。具獨裁性的政府在面對問題時,可能不是找尋答案,而是逼人們忘掉問題本身,以維護其政權的安穩,這剝奪了選擇、創造、追求個人目標的能力。或許畫家、建築師等能在這種情況下生存,但哲學無法,沒有自由對哲學是致命的,因為人動不動就給自己提問題,這是我們的本性。

x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期末作業

 關於期末作業(含書面與展演),請遵守以下規則: 按照授課計畫所列,學期成績將以出席(30%)、平時作業(35%)、期末作業(35%)等項目計算。 期末作業題目:時至今日,政治學系的學生仍必須閱讀政治思想典籍(以xx典籍為例)?政治學系仍應列政治思想為必修課? 期末書面作業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