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7/2024

哲學與政府壓制

關鍵字:哲學的本質、政治自由、政府

核心論題:哲學與自由的關係、哲學家的活動與社會自由及國家控制的連結

摘要

以薩柏林藉由回答哲學的本質,演示哲學在政體下的作用,說明為何哲學總是扮演顛覆的角色。前半部分著重在講述哲學的特性,哲學如何出現在生活中並發揮作用,講述哲學在當時社會的發展狀況,最後以哲學的任務說明哲學、自由、政府三者之間的關係。                          

一、哲學的本質

哲學沒有確定的技術,一但一門學科找到了規則,他便落入經驗科學或先驗科學的領域,哲學問題的解決方法不清楚,表述問題時也沒有給出解決的方法,當我們陷入找答案的困難、不管在甚麼層次上都無法靠經驗解決,才能算是遇上一個哲學的問題。哲學問題更像是一種藝術問題,不若科學文題可以找到最終解決方案,形成僵化的思考。

二、哲學的任務

哲學是一種嘗試,柏林說道過去許多二三流的哲學家,把態度停留在哲學是甚麼以及哲學能做甚麼的誤解之上,形成哲學發展的阻力。柏林認為哲學是一種嘗試找到思考及談論的方法,重新區分我們看世界、闡釋關係的方法;哲學的解放者角色肩負著人類擺脫因陷入思維困境而不可避免困惑的任務,所以必然要打破各種禁錮。哲學是那些烏托邦主義者與神權的盲從者這些人類自由天敵的預防藥。

三、哲學與政府

對於哲學與政府壓迫的描述,以薩柏林的安排是前面兩頁,以及文章的最後4頁。哲學最好的時候,主要作用在於推翻現制,顛覆禁錮人們思考的舊有形式;而政府控制的任務卻是保持現狀,維持和平,達到最好的利益關係,只有小哲學家,才會維護既有的利益,把互不相容的概念融入在一個系統之中。

 

看似通篇幾乎在講述哲學的本質,反覆於不同的時間的的舉證,但實際上柏林提到了兩個層次結合的問題:哲學如何發揮作用,為何他與政府壓制相悖?他講道:最大膽、最具獨創性的言論往往是在壓制中出現,康德所處的國家實施言論管制,同時19世紀的其他國家,具有自由表達的現實條件的國家,反而沒有引起哲學的百花齊放。因此,自由與哲學的關係真的如此緊密嗎?柏林認為兩者之間的關係需要考察不同的社會情況而定。然而哲學家的活動與自由及國家管制卻密不可分,回到柏林一開始的問題:要是蘇格拉底所在的社會並不害怕雅典的生活方式受到威脅,他是否能取得更多的成就?是否亞里斯多德在共和政體下是否能做得更好?這樣的問題可能是為了抓住讀者眼球,卻簡單直白的闡述了哲學家與政府壓制的關係,哲學家注定無法在當代獲得盛讚,他是顛覆者,遊走在爭議之間;他是少數,對於政體來說是個危害;而若往另一個方向思考,他又可能成為革命的工具,而後本身又注定被推翻,哲學家若要完成哲學的任務,無可避免的一定會迎來(他們己身的)悲劇。

--

本篇柏林其實無意解答自由與哲學之間的複雜關係,但卻因為必須解釋政府的壓迫而無法忽視自由之於此的概念。上上週同樣談到自由與政府的康德,他卻認為政府,或者說維持政府的運作以維持公民自由是有利於啟蒙的發展;而柏林認為自由與哲學並沒有太一致的關係可以解釋,反而是政府的壓制政治自由使哲學的顛覆性發揮到最大的作用。

柏林認為人類的天性就會問出許多無解答的問題,來滿足自身的好其心,使生活值得過下去,滿足自身對於真理的追尋。然而,人的精神本性對哲學渴望,自由卻不是唾手可得,與其說這是哲學家與政府之間的拉鋸,或許某種程度上,更像人類心靈與政府之間的戰爭。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期末作業

 關於期末作業(含書面與展演),請遵守以下規則: 按照授課計畫所列,學期成績將以出席(30%)、平時作業(35%)、期末作業(35%)等項目計算。 期末作業題目:時至今日,政治學系的學生仍必須閱讀政治思想典籍(以xx典籍為例)?政治學系仍應列政治思想為必修課? 期末書面作業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