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至今日,政治學系的學生仍有必要閱讀政治思想典籍,政治學系仍應安排政治思想為必修課?
《君主論》是馬基維利以深厚的歷史學識和政治觀察為基礎,引古證今所創作出的經典之作。通過此書,馬基維利提出了一個英明的君主應如何成事的實用法則,其內容挑戰了傳統的道德觀點,進而引發了道德與現實之間的強大張力。他強調政治應擺脫道德束縛,並揭示了君主在治理過程中應具備的核心素質,例如掌控軍權、自主決策、以及居安思危等態度。此外,書中對於人性的剖析,尤其是對人性本惡,揭露了政治現實中殘酷而務實的一面,這對於今日政治學的學習仍然具有重要啟發意義。
書中,馬基維利提到:「一個明智的人總是應該追蹤偉大人物所走過的道路,並且效法那些已經成為最卓越的人們。這樣一來,即使自己的能力達不到他們那樣強,但至少會帶有幾分氣派。」(第六章p24) 這句話不僅指導君主如何學習前人的成功經驗,也點出了經典思想的重要性——它是後人前行的指路明燈。同理,作為政治學系的學生,我們同樣需要透過學習經典著作來追蹤思想的脈絡,理解前人對政治問題的深刻洞察。假如君主都需要從歷史中學習了,那麼身為學生又有什麼理由拒絕對於政治經典的研讀呢?正如我們學習《君主論》等西洋政治思想讀本一般,這並非單純地接受過去的觀念,照單全收書中所寫的內容,而是在這些經典的基礎上,找到與當下現實的聯繫與對照,進而獲得新的啟發。
雖然《君主論》或是其他西洋政治思想讀本誕生於特定的時代背景,但其核心思想並未隨著時間而失去價值。它們所揭示的視角,使我們在研究政治理論時能有更多參考價值或是進行反思的可能性。相較於傳統政治思想中對美德與倫理的強調,馬基維利的理論勇敢地打碎了這些理想化的框架,指出現實中的統治往往需要妥協甚至背離道德。他提醒我們,政治的本質並不僅僅是基於合作、互信或共同美德,而是對於權力的爭奪與控制。這些觀點對於我們這些習慣於學習理論化與理想化政治的學生來說,無疑是一種對現實的警示與挑戰。
此外,西洋政治思想讀本還能為我們提供多元的視角與批判能力。例如在研讀《君主論》時,與盧梭的「人性本善」論點相比,馬基維利強調人性本惡的觀點便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這種對比讓我們意識到,不同的時代、文化與思想體系往往會出現完全互斥的觀念,而我們正可以從這些對立的觀念中提取精華,並運用於當代的問題分析中。正因為我們站在「上帝視角」的位置,才能夠從不同時代的思想對話中進行反思。
回答一開始的問題,我認為政治學系仍應安排政治思想為必修課,將政治思想列為必修課程,相比於設置為選修課程,其可能只吸引到對特定領域感興趣的學生,而必修課能保證所有政治學系學生在學術訓練中具備同樣的理論基礎,使其能夠站在共同的知識平台上進行進一步的思考。政治思想課程不再於我們所背誦、記憶的理論多寡,而是著重於我們閱讀後的思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