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7/2024

君主論

時至今日,政治學系的學生仍有必要閱讀政治思想典籍,政治學系仍應安排政治思想為必修課?

 

我將問題拆成兩個部分來回答。


(一)「時至今日,政治學系的學生仍有必要閱讀政治思想典籍?」我認為是的。君王論雖然是馬基維利寫給「王子」(prince)看的,但我們仍可從典籍中的情境,找到某些值得注意之處;讓我們來看看作者到底想說什麼。


我認為,作者欲揭示的是「現實感」:作者從歷史和實踐經驗中,列舉各種實例(某某國王無法保住征服的國家,或無法維繫政權之穩定),意在警惕讀者(即prince),前人失敗的原因(例如:習慣自由生活的人,永遠無法忘記自由和秩序的美好;殘存的貴族勢必成為新革命的領袖;雇傭軍懶散怯弱、外國軍隊不願離去;駐軍會不斷且廣泛的侵犯人民;人民僅受輕微損害時,仍能報復君王;持續性的侵害,人民永遠不可能感到安全;「人」容易變心、忘恩負義;「人」更願意冒犯一個自己愛戴的人而不是自己畏懼的人;「人」忘記父親之死比忘記失去遺產來得更快),並據以提出相應之結論(但作者的「建議」,即應採取何種行動,倒不是那麼重要,因為君王論的對象不是我們)。簡言之,作者旨在提醒prince現實是什麼」(事物在實際上的真實情況,而不是論述事物的想像方面),避免prince自取滅亡。

至於,為何政治學系學生仍須閱讀君王論來注意「現實」,理由在於:此時此刻的學生,對於各種表面上的「普世價值」(資本主義、理性主義、自由主義的薰陶)往往視為理所當然而無法加以「懷疑」(本來稍加思考,便可察覺其中之缺陷)。至於,「現實」為何如此重要,理由其實很簡單:「你以為的現實,真的就是現實嗎?」(顯然未必)。當今學子,常將「應該是什麼」當作「現實是什麼」(或將「不是什麼」當作「是什麼」)進而將特定語境下之答案,複製貼上至所有地方(忽略一時一地的行為傳統),甚或完全脫離「現實」,只能也只願產出看似「完美」明顯「不可行」的答案;此種表現,乃哲學系或社會學系特有之行為,無意評論好壞,但我們不是他們,我們是「政治學系」的學生。至於,實然應然如何「混合」,產出二選一的更好答案,又是另一件事;在這裡,我只是要強調「現實」占有的地位(任何回答皆無法逃避的「基礎」)。

 

(二)接下來回答第二個問題「時至今日,政治學系仍應安排政治思想為必修課?」我認為是的。前面提過,現實的確很重要,但理解「所處現況」只是第一步(實際上是什麼),而非「終點」(應當是什麼):


倘若學生讀君王論或將君王論奉為至高無上的法則,那不僅誤解了我的意思,甚至會產生另一種極端災難:因為「現實」看的太透徹(除暴力、惡德、殘忍外,無法迅速變革),而感到近乎絕望(或失望)的無力感,進而放棄一切的思考與檢視(即不會再問:接下來該怎麼辦?),全面向「現實」投降;顯然,這也不是政治學系學生該有的表現。

哲學系自顧自的製造「問題」,但不會提供答案;歷史系探究已經結束的「過去」,而無法替現在或未來提供明確指引;社會系只能提出一個又一個的「烏托邦」,原地踏步。政治學系學生應該也必須嘗試的是:正面挑戰問題,提出更進一步的可行答案(儘管不完美),而非逃避問題(逃避與人衝突的緊張關係)簡言之,「回答問題,解決問題」是政治學系學生要填補(哲學家留下來的)空白,立足於此時此刻,並替未來作出決斷,而非沉淪於毫無意義的教條。

因此,「政治思想」之所以仍應安排為政治系必修課,是為藉各種不同甚至彼此「衝突」的典籍,來提醒政治學系學生:不要對錯不分、真假不辨、陷入無所謂的飄渺虛無;典籍作者說的不見得對,但至少提供我們一個思考「震撼」,訓練學生能產出「出自於自己的答案」,從而,實現政治學系的教學目標:更好的可能性。(單純背誦記憶性的定義知識,無須就讀大學便可輕鬆獲得)經由思考而選擇的A方案,與不經思考而盲從的A方案,雖然結果未變,但兩者代表的意義顯不相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期末作業

 關於期末作業(含書面與展演),請遵守以下規則: 按照授課計畫所列,學期成績將以出席(30%)、平時作業(35%)、期末作業(35%)等項目計算。 期末作業題目:時至今日,政治學系的學生仍必須閱讀政治思想典籍(以xx典籍為例)?政治學系仍應列政治思想為必修課? 期末書面作業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