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答這個問題前,我們需要先瞭解「政府論次篇」能夠帶給我們什麼?
在政府論次篇中,洛克主要是以其對自然權利、政府的起源以及人民的反抗權作探討。我們在修習政治學課程時,也常常見到他的蹤跡,可見他為民主制度奠定了思想基礎。而這也是「值得」閱讀的原因。
首先洛克在開篇便探討自然狀態的概念,認為所有人天生平等並受自然法規範。在自然狀態中,每個人都有權捍衛自己的生命、自由與財產,而自然法賦予人們以理性行事的能力。揭示了每個人與生俱來的尊嚴與權利,且非政府的施與,而是天賦而來。理解自然狀態的意義,能幫助我們看清楚自身權利的來源,並認識到每個人應有的平等機會與自由。
洛克認為,政府的產生源於社會契約,是一種人們為了更好保護自然權利而形成的共識。而政府的合法性來自於他是否能夠保護人民的生命、自由和財產。闡明了政府的功能是服務人民(保護),而非壓迫或控制人民。我們也可以認知到,政府權力不是無限的,而是受到人民權利的制約,如果政府背離了這一職責,就失去了其存在的合法性。
因此,洛克也提出了人民有反抗權,當政府侵犯人民的自然權利,或背離了保護權利的初衷,人民有權進行反抗。而正是這種「反抗權」思想,賦予了公民合法對抗暴政的力量。例如,美國獨立與法國大革命皆有受洛克思想啟發。提醒了我們,面對濫權,不僅有權反對,更可以肩起捍衛秩序的責任。
總的來說,我認為洛克對自然狀態的描述能讓我們反思:現代社會是否真正保障了每個人的平等與自由?政府是否有履行保護人民的職責?因此,他的理論是一面檢視現實的鏡子,幫助我們認知「我們的權利來自何處」、「我們該如何行動」。
政治學系的學生仍有必要閱讀政治思想典籍?
首先典籍如此篇《政府論次篇》,雖然已經距今已有數百年,但其價值不滅,這些思想不僅是理論的框架,也近乎是對於現代政治實踐的直接指引。先撇除政治方法,我們至少需要先體認到自己擁有何種權利,你要知道這些理論與知識的根源,大部分新的觀念會建立在對以往守則的批判而來,至少,西政思上到現在我是這麼覺得。亦如同詮釋法律時我們會溯源回其立法目的,其根本精神為何?我認為政治經典的地位就是如此,它們是時代不斷更迭,一代又一代人對於社會的想像,也許不適用於現代,但我們總能從中萃取精華,或是借鑑參考。
在思考有無必要時,我也想說既然閱讀這些典籍有益處,那大家就都應該好好理解才對啊?我甚至會認為這是代議士的產生原因,當有著這樣一批人存在。那麼人民就只需要理解到自己擁有什麼權利,而代議士則是負責更加深入地探討如何使服務人民的效果更好。代議士這樣豈不是自討苦吃嗎?我認為他們得到的更多是權力與利益,也許也會有一批熱血的有志之士,但不影響其結果在於有一批人負責思考如何讓社會更好,如何使政府服務人民這件事達成。因此它們必須擁有一定的能力,那麼這些能力從何而來,國家的歷史、民族、社會文化都會影響政府的發展。而政治思想典籍,就是奠基政治發展根苗,因此閱讀政治思想典籍有其必要性。
政治學系仍應安排政治思想為必修課?
我認為不用是必修,可以是選修,但不能廢止。正如同前述不斷提出政治典籍是所有政治學的根源,當我們在上系上的必修課時也不外乎會引經據典,所以它無法被分離。我認為差別在於教導的深淺及角度。西政思是不斷地從書本出咀嚼出一個思考邏輯,而不同必修有其使用方向:政治學探討權力起源、比較政府分析國家制度結構與功能、公共政策檢視目標與正當性而國際關係說明了主權與國家行為的觀念。
既然都會用到,那問題只在於講解的夠不夠深入,我想是礙於授課時間以及非主要內容,所以僅僅是帶到而非真正去了解全貌。有興趣的人你自然可以再透過選修課去做一個真正的學習,而你不感興趣的人,也需要瞭解其在我們各必修中的應用。至於這個興趣,可以是老師在上課是帶給你的,也可以是自己想要的。不過「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要想學的真確、通達,還是應當通吃的。
總的來說,政治思想的重要性是必然的。但是也不必列為必修,現今學生理當按自身的需求去做選擇。而也許我們可以考慮將思想更融入政治學各課程當中,使政治哲學與理論實務達到更平衡(可能多帶一點),以達到有興趣的學生能夠上選修課,興趣貧乏的學生也可以在必修課當中學的更好。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