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7/2024

君主論

 時至今日,政治學系的學生仍有必要閱讀政治思想典籍,政治學系仍應安排政治思想為必修課?

--以馬基維利的君主論為例

當今政治思想課主要還是以閱讀政治思想典籍為主要獲得知識的途徑,對此,回答是否需要透過必修課的限制(配置),讓政治學系學生人人都閱讀相關典籍,是一個需要檢視的問題。若是回歸歐克夏在〈政治教育〉一篇中提到,政治學系的訓練是希望學生能夠接受政治思維歷史的研究、生態學的研究、哲學的研究三大途徑的訓練的話,在眾多典籍之中,馬基維利的君主論確實能夠對本系的我們達到上述方向的訓練。

雖說君主論是檢視君主國的典籍,但其作者馬基維利卻對共和國保有高度期待,並認為君主國只是當時封建分裂狀態不得已的治理方式。在這樣的背景下,馬基維利仍期望透過他自信的歷史研究能力和過往為官的經驗,告訴當時的統治者如何能在君主國體制之下建立一個穩固的強盛國家。本著作中大量引用各式歷史題材,讓我們可以一窺該時代與地域背景下,思想家對於君主政治的理解與偏見;同時,也通過分類,讓即使不是生活在君主國體制下的我們,也可以嘗試理解作者對各種君主國生命週期(政權)循環與交錯的型態與原因的解釋;因著理解這樣的思維,我們也會嘗試檢視即便是不同或不完全相同的體制之下,仍可以透過另外的眼光來協助我們釐清對於現行政體的思考路徑。

透過閱讀君主論,我產生的問題如下:

「深深地認識人民的性質的人應該是君主,而深深的認識君主的性質的人應屬於人民。」這句話是否換到現在台灣的民主社會中,若將「君主」取代為「治理者(總統、政黨、其領導的政府)」是否有可能成立呢?(我們對該時代已無深刻的了解,因此討論該時代這句話是否可能成立意義似乎不大)

依我觀察,我認為現今的治理者仍然了解如何使民眾聽命於其,或聽命於這樣的體制,也就是不斷堅固的程序與形式,包含選舉「輪替」的重要性以及行政、立法、司法之間功能的作用,像是灌輸民眾輪替會更好,以及透過政府行政、立法、司法部門的「相互」發揮,使民意不成為統治者執政上或對外關係上的負擔(例如同婚合法或死刑存廢等);然而民眾是否認識治理者的性質呢?人民對於民主共和國下治理者應有的性質是否了解或是擁有期待,我認為似乎政治學系的同學,甚至有時我自己對於這樣的問題也沒有十足地底氣,當被延伸問到為什麼必須或一定是這樣時,也會存有一絲懷疑。不過,也許這樣的問題也不大,只是表明我們似乎沒有那麼信仰這套政體,或者我們還保有一絲哲學的意識在其中。但是回到題目本身,我們是否認識治理者的性質呢?我們的期待到底是甚麼呢?為什麼在總統選舉中,即便我們覺得檯面上可選擇的候選人不那麼合適,我們仍在二選一、三選一的抉擇中,投出我們的那一票讓這樣的政體得以持續呢?為何在台灣的兩黨政治之下,我們清楚「杜佛傑定律」,就好像認命了似呢?倒底是不清楚所以我們隨波逐流,還是太清楚所以不想去想,似乎二者皆有。針對馬基維利的這一席話,與我改編的問題,我們可以延伸的是,在認識人民與認識治理者(或君主)上,是否又是有困難度之分的呢?

君主論其他的內容,包含「誰是促使他人強大的原因,誰就自取滅亡」、「自由的名義與古老的秩序」、「論市民的君主國」等內容或篇章也都是我很想討論的部分,若有機會也希望嘗試分享。透過上文,我想表達的是,從這本典籍出發,確實能夠促進我們的政治教育。如若這是政治學系希望給予大家的訓練,那麼今日的政治學系仍應安排政治思想為必修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期末作業

 關於期末作業(含書面與展演),請遵守以下規則: 按照授課計畫所列,學期成績將以出席(30%)、平時作業(35%)、期末作業(35%)等項目計算。 期末作業題目:時至今日,政治學系的學生仍必須閱讀政治思想典籍(以xx典籍為例)?政治學系仍應列政治思想為必修課? 期末書面作業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