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認為政治系學生仍有必要閱讀政治書籍,政治學系仍應安排政治思想為必修課。
論及政治學系所必須提供給學生的專業課程訓練,我認為應當包含比較政府、政治學理論、選舉投票行為與行政學理論等,而在君主論一書當中我不斷的看到馬基維利在他所處時代所能看到的政治現象與當今的我們有多麼的一致,令學生再次見識到人類行為的重複性,又與政治系應提供給學生的訓練何等具相關性,以下分述之。
在第二章與第三章的世襲君主國和混合君主國中,馬基維利提到了新君主之於舊君主為何難以在同個地方施政,最重要的原因為人們已經習慣了舊制與舊君主,新君主的任何作為都難以避免傷及部分臣民的利益,而這樣的傷害便會讓他們輕易地成為自己的反對勢力。這樣的關係與當今的投票行為理論所述如出一則,選舉中的挑戰者多數時候均難以擊敗掌權者,且即使掌權後只要沒法令選民相較於原掌權者感受到顯著提升的幸福感,則再下次選舉中原掌權者還是能夠較輕易的贏得選舉。這樣的現象成因也不外乎於選民已經習慣了舊有的生活、政府治理等,故選民是傾向於不去改變的並不願去負擔改變所帶來的成本。不論在過去抑或當代人民對於改變這件事本身都是抗拒的,馬基維利所述很好的佐證了人類的行為具有重複性。
在第九章論市民的君主國中,有一段作者在討論這名從平民搖身一變成為君主的君主,他可能是因於貴族的支持或是市民的支持兩種方式成功上任君主的,然不論透過哪種方式上任馬基維利都認為為繼續維持自身政權都該與人民打好關係。這樣的論述再次讓學生看到了彷彿當代選舉中俗稱的空投候選人與地方出生的候選人為維持自身支持度所該做的事情,在上任後儘速的將自身融入當地,與在地選民拉近關係以期在下次的選舉中選民能夠繼續支持自己。不論時間如何如欲維持自身政權均需要與人民打好關係,再一次過去的書籍提供給了我們當代也適用的選舉理論。
在第十六章論慷慨與吝嗇中,作者提到了君主慷慨之名往往會加重國家的財政負擔,而這樣的壓力會進一步迫使君主需要透過加重人民負擔的方式獲取金錢,最終反而會遭致自身受到多數人民仇視。故除非自身特別有錢,否則應當擔任一個吝嗇的君主,雖少數需要國家幫助的人民會仇視他,但大部分的國民則會感謝他。這樣的關係與當今的政治學所討論的社會福利問題似乎又有許多相似之處,因資源具有限性,故如何分配是當代政治相當重要的課題之一。同樣的問題馬基維利在十五世紀便能提出,又一次的告訴了我們過去與現在是多麼的雷同。
回到最初的命題,如政治系學生所追求的是對當代政治各方面的廣泛理解、認識則我們應當貪婪的索取一切可套用到現代政治或與現代政治相關的知識,政治學系也應當積極的提供給學生們這樣的資源去學習,則在君主論這本書中我們已經多次的看到了過往的政治現象在當今社會也依然適用的例子,那為何閱讀政治書籍、學習政治思想不是政治系學生應該做的事呢,故我認為政治系學生仍應閱讀政治書籍且政治學系應安排政治思想為必修課供學生修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