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2/2024

論自由

時至今日,政治學系的學生仍有必要閱讀政治思想典籍,政治學系仍應安排政治思想為必修課?

時至今日,政治學系的學生是否仍有必要閱讀政治思想的經典著作?政治學系是否應將政治思想設為必修課?政治思想經典不僅承載著人類對社會、自由與權力的深刻反思,更為我們理解當代社會挑戰提供了基礎。然而,隨著時代的進步與資訊的多樣化,對這些經典的需求也面臨質疑。在閱讀此次譯作之前,我對此問題的答案是否定的,認為不必將政治思想設為必修課。

穆勒在《論自由》中,提出了對個性自由的想像。他認為,在我們的時代,從社會的高層到基層,每個人都生活在充滿敵意的目光與嚴苛審查的氛圍之中。隨著社會發展的歷程與趨勢,人們的個性逐漸被抹去,最終趨於一致。失去個性的人將無法分辨什麼真正適合自己,反而選擇隨波逐流,成為一匹毫無特色的白布,跳入染缸,並茫然地詢問:"依我的身份與地位,我該做什麼才合適?"此外,穆勒認為,成熟的社會在解決舊問題後,必然會面臨新的挑戰。這提醒我們,如何審視成熟社會中的權力結構,並為其未來的發展做好準備。

以台灣當前的社會環境為例,台灣的出版與言論自由似乎表明我們已邁向某種程度的成熟。然而,新問題卻層出不窮。以言論自由為例,雖然我們確實可以在網絡或日常生活中自由表達意見,但"公審文化"的盛行成為一種新挑戰。

正如穆勒所述,個人的行為即便未觸及法律,若損及他人利益,仍可能受到社會輿論的批評。然而,如今的公審文化往往淪為"看不順眼就上網曝光",並藉由網絡正義與"政治不正確"的名義無限放大。這種現象不僅偏離理性討論的初衷,還可能對社會的多元發展造成傷害。

現代社會透過科技革新與網絡的快速傳遞,使得人們的認知逐漸趨同,而演算法更進一步推波助瀾,提供相似內容,削弱了個體的獨特性。人類只要尚未臻於完善,擁有不同的意見便是有益的。因此,嘗試抵抗趨同是必要的。

那麼,政治學系的學生為什麼需要培養個性?雖然這聽起來有些政治菁英的色彩,但作為未來可能的公共事務倡導者,政治學系的學生在面對多元價值時,必須擁有獨立的個性,才能跳脫團體思維的泥沼。這些個性,正是從閱讀經典著作中得來。我們透過這些經典了解社會的源流與變遷,並在此基礎上形成自己的見解。當然,我們不必全盤接受經典的觀點,但在充分理解的前提下,依照自己的想法自由行動,才能在日漸趨同的社會中開創一條讓社會更加進步的道路。

總結來說,相較於前幾次的文本,穆勒的《論自由》更強調個性自由的重要性以及自由的界限。基於此篇文本的思想,我認為政治學系的學生應該將修讀西方政治思想經典作為必修,藉此培養個性,並為人類追求完善的未來鋪設基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期末作業

 關於期末作業(含書面與展演),請遵守以下規則: 按照授課計畫所列,學期成績將以出席(30%)、平時作業(35%)、期末作業(35%)等項目計算。 期末作業題目:時至今日,政治學系的學生仍必須閱讀政治思想典籍(以xx典籍為例)?政治學系仍應列政治思想為必修課? 期末書面作業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