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2/2024

論自由

我認為論自由是一本由數百年前至今仍廣泛通用並應為所有自認身為自由社會公民者所讀的經典。

論及何謂自由,我的第一直覺反應應該是「想做什麼就做什麼」,即隨心所欲。說來勝似空話,彌爾於論自由中所提及之處於不傷害他人的範圍內個人為自己至高無上的皇帝的這一觀念,我想以為大多數人所知悉,但在實踐上,卻又矛盾地犯難。在有些時候,比起確信某個觀點,更多的是人們一旦擺脫某個既定信念就會手足無措,於是主流民意將其幻形為道德,裁定標準,以此合理化對自由的限制。

人總是傾向去反駁和自己不同的觀點,一旦人與人聚集在一起就更習慣去壓制和他們不同的意見,天性使然,畢竟早在上古時期,各大人種就為了消滅與自己不同的族群而大開殺戒。而一昧順從多數民意會使在位者的判斷失準,做出具有正當性的錯誤決定。

為什麼意見與表達自由如此重要?首先人們容易陷入將自己假定為絕對正確的境地,再者人的思考模式具有易錯誤性,而壓制其他觀點有失去獲得正確觀點的可能,又儘管該想法當真是錯誤的,壓迫者這個想法也會使人們錯失進一步加深對自身擁有的真理的認識的機會,因為人是得要透過討論與經驗對比他人反對的理由來矯正和完善自己觀點的,因為再也沒有比試圖證明其不合理更好地去推敲驗證觀點可信的方法了。這樣的思考模式不僅應被最聰明的一群判斷者所採用,更應該被智慧者佔少數的社會大眾所採用。

也因此,就算個人俱有絕對的自由性,他也不應強迫他人服從自己所信仰的,對於一切不確定的事情持續懷疑,對於那些千錘百鍊的勝似真理的保持開放。人與人之間不同的個性,導致思維上的衝撞,理應是促進社會福祉與利益的一種方法,但現今的制式化的教育與交頭接耳的議論比起個性的順勢發展更趨向於抹消這些差異,比起自己的愛好,更在意同儕的偏向;比起自己的慾望,先一步去做大家都在做的事。來自社會的上上下下的凝視與打量讓人們不得不想辦法削去血肉好便躺進模型的棺材,大腦隨著社會化而僵化,從眾變成擺在個人價值之上增進群體利益的偽選擇。

此外,彌爾於本書中提及自由的另一些侷限性——放棄人身自由的自由並非真正的自由,換句話說,倘若有人是為了金錢抑或是其他導致他自願簽訂奴隸契約,這也是不被允許的。放任國家擴權以致於由上而下輸出造成學子思想偏頗的教育是為固化的專制教育,政府應提供的是讓他們有足夠的判斷能力,而非塑造其為一模一樣的所謂對社會有益的人。政府不一定非得發佈禁令才能對自由擁有限制作用,施予各級的刑罰以及種種預防措施均能夠對人的行為產生嚇阻,同時人民在懇請上位者對社會亂象施加限制時也是在給政府讓權。

彌爾關於自由的各方面論述之所以今天仍是自由主義的經典,我認為原因拋不開對於絕對正確性的疑慮、對專制的頗析、對差異重要性的強調以及傷害原則的確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期末作業

 關於期末作業(含書面與展演),請遵守以下規則: 按照授課計畫所列,學期成績將以出席(30%)、平時作業(35%)、期末作業(35%)等項目計算。 期末作業題目:時至今日,政治學系的學生仍必須閱讀政治思想典籍(以xx典籍為例)?政治學系仍應列政治思想為必修課? 期末書面作業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