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2024

政治中的理性主義

關鍵詞:技術與實踐知識、穩定性、新統治階級、政治學與政治

核心論題:以知識的兩種型態,論述行政治之法及其考察之對象。又因理性主義之謬誤,宣揚技術,而罔顧實踐經驗,導致歐洲政治陷入當代窘境。進而爭論兩種知識不可缺一,保持政治的彈性需要兩者共存互動。


篇章結構:

  1. 開宗明義講述理性主義的思想特徵,以及其主要理念。理性主義的目的在於將事物簡化成一系列因果關係,推導出普遍的原則。它將人們是作為一塊白板,若有其身處之社會遺留的陳見,理性主義者的第一步就是將其抹去。因此我們可以從第一段得知,理性主義所面對的對象,是社會過去經驗之中的陳見、積習、偏見。只要將其抹去,並且運用理性所推敲出之完美,即可運用在政治之上,指導人們的行為。
  2. 理性主義定調為來自一種知識的教條。講述知識分為兩種型態:技術與經驗實踐。前者是統整、歸納出的規則。主要透過牢記、學習而成的技法(做什麼)。後者是一種不可言說、承襲而成的心法(如何做)。心法亦非無法學習,而是需要透過實踐多年的大師示範,才能與心法接近。Oakeshott又闡明,兩者無法缺一存在,亦不可代替其一。然而理性主義者獨尊技法,將此視為一種起於打破無知,終於完造新的、穩定規則的知識。對於Oakeshott而言,技法的用途不在擺脫,而在改良舊有的知識。
  3. 述從十七世紀早期開始的知識發展。主要使用Descartes以及Bacon作為例子。對於Bacon而言,當代知識份子已經從亞里斯多德的科學中完全解放,自然理性只能做出一種可能的推測。因此,他轉向一種穩定性的追求。並且提出機械性、普遍性的運用規則。Bacon即使保持謙卑,尚未提出具體細節,他所提出的想法,卻開展了後續的討論。Oakeshott借用Descartes的學說,示範後續的開展。關於穩定性的思考,Descartes認為需要來自空白的心智,因此清洗是必須的。穩定的追求需具備的境況,就如同單獨行走在陰暗的人,不受他人、他物的干擾,抽離於世界,中立的看待知識。即使Descartes作為一個懷疑論者,對其可行性持有存疑,他的後繼者們卻將之忽略,僅注重前面之論述。因此,Oakeshott認為關於理性主義的稱霸,就始於Bacon的信心,以及對Descartes懷疑的忽視。
  4. Machiavelli的書寫,闡述政治學所面向的對象原為君王以及其繼承人。因此,政治的困難之處,就在於面對無經驗的繼承人,既傳授技法,也需老師的實踐傳授心法。然而歐洲在新的統治階級興起之後,遭遇到教學上的困難。多人並無時間學習心法,因此偏向通則類型的學習。配合啟蒙時代理性主義的傳播,傳統、習俗的心法逐漸被忽視。最後,美國獨立建國,透過成文憲法確立政府的型態,為歐洲示範了理性主義的成就。Oakeshott對於美國獨立建國成為理性主義的典範並不意外,而是藉由之後歐洲許多新興國家重建的模仿感到擔憂。簡言之,美國成功的案例或許是因其傳統始於歐洲的理性啟蒙,以及一種白板的境況。但是,成功的案例不一定能夠如同模板直接復刻。
  5. 扣緊開頭的理性主義對於政治知識的培養,就是在傳授技術。技術的霸權已然侵蝕原本真誠貼切的教育以及制度。一些過去經驗、實踐、傳統的方法及精華已經消失。現存的僅有對技術的掌握,學習的地方僅剩類似技職的學校。對於當代的危機,Oakeshott如此形容,對於理性主義做不到的、腐敗的政策,唯一的解決方法就是用另一個更理性的政策將之摧毀、覆蓋。所以,當代人能夠看到的,就是在理性主義的範圍內,一群偽善且宣稱理性的人,被另一群更理性的人替換。


感想:

  1. Oakeshott點出理性主義獲得主權地位之後,所帶來的問題。理性主義極力嘗試擺脫舊有知識途徑的不穩定性,邁向絕對完美的終點。簡言之,西方嘗試從自然找到的規則,在啟蒙之後轉向人類理性的稱霸。或許通則存在,但是面對政治如此不穩定之事,理性主義者太過自傲。然而Oakeshott所反對的,並非人類具備的理性能力,而是理性主義者棄置其他方法的態度。無論演繹或是歸納,人類都能夠想出方法。但是,解決問題並非如同白紙一張,擦去前面,寫下新的算式即可成就完美。人並不完美,因此Oakeshott才會提倡,奠基於先前的經驗、傳統,藉由人類發展的技術加以改良。傳統之所以存在已久,成為傳統,因為它受到了時間的考驗,因此才能夠稱之為良好的傳統。也因為人類的不完美,未來不確定哪一刻會受到嚴峻的考驗,因此也需要技術的知識讓一群人延續下去。簡言之,就是心法與技法的並存、互動。這是促成政治的重要條件。
  2. Oakeshott其實也隱含的提及何為政治學。如果以Oakeshott的眼睛來看西方歷史,Machiavelli做出了一個示範。他的著作在取名上相當有趣,明明君王才是最直接面對政治之人,書名卻取名王子,即王位繼承人。也就是說政治學的目的,是教導、訓練尚未有經驗之人,為了未來做準備。因此其中包含技法,也就是做甚麼。以及心法-如何做。更細緻的說,政治學融合當地的過去以及經驗,講述在本地遇過甚麼,因而做了什麼,並且包含為何如此。同時,除了政治學書本的內容,更需要王子作為學徒與大師的潛心修練,方可能適當地行政治。然而,歐洲在新的統治階級崛起之後,因為制度、根本變更過快,導致他們並無時間專心修煉心法(藉由大師與學徒的長期培養),才淪為一種普遍通則的訓練方式。政治中的知識僅存在在書本,卻始終無法親近。誤將書中材料視為現實,而待到幻想破滅,僅存之辦法就是替換書本。借用Oakeshott在本篇演講辭中最後一段,道出當今民主的境況。公民無受過適當的教育,辨析當地政治的過去以及方法,僅有對某種制度(工具)的幻想。最後僅能夠在眾多美言當中,替換現任,企圖透過另一種完美的宣稱,解決上一個不完美。最後,我們確切達到Descartes所講述的狀態,即獨自行走在黑暗中的人,然而卻因為無盡的黑暗,更加渴望光明,因此恐慌地、著急地找尋光源,爾後陷入不停歇地找尋,而忘記光源是要用來辨明方向。
  3. Oakeshott在此篇當中,透過歐洲的例子提醒我們,促成政治的一些重要條件。但是政治是甚麼,他並沒有正面回應,或是輕率的給予定義。反而,他卻回應了政治學的目的以及培養。不僅是教科書上的技術知識,更有跟大師(Master)學習的必要性。或許在民主政體底下,基於人數眾多,大師無法承擔起數量的壓力。但是心法仍存於過去的傳統以及結晶。而更具體的做法,可能包含Leo Strauss提及的精讀古人著作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期末作業

 關於期末作業(含書面與展演),請遵守以下規則: 按照授課計畫所列,學期成績將以出席(30%)、平時作業(35%)、期末作業(35%)等項目計算。 期末作業題目:時至今日,政治學系的學生仍必須閱讀政治思想典籍(以xx典籍為例)?政治學系仍應列政治思想為必修課? 期末書面作業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