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的追求
一、關鍵詞
倫理學、真理、進步、現實
二、核心論題
- 人應該怎麼找到活著的方法、會發生甚麼??
三、摘要
- 本篇文章從倫理學出發,引導出政治哲學作為通篇主軸,從想像性質往下延伸,討論生活中如何付諸實際行動,針對行動阻礙解釋、評價,並提供思考解方的切入點。
- 倫理學的討論主題是人際互動之間的「應該」與「不應該」,例如道德判斷、價值排序,以此探索人活著的方式與目的,而思考倫理學問題時將尺度放大,從少數人的互動變成全人類結構的運作時,因行為者變多、變複雜,具有公共性質便成為政治哲學。簡言之,政治哲學欲探索的是全人類行動方針。
- 文中舉例有些人相信「人應該如何活?」是個有標準答案的問題,需要持續行動、探索才可能逐漸朝正確答案接近,也就是人們追求真理的過程。首先,在理性主義視角的方式是,所有人撇除表象或載體,用理性思考那些事物的意義。經驗主義則以數學、科學,整理出世界運作的方式,導正偏誤,進一步想用這些邏輯工具建立人類社會運作的系統。
- 這些觀念成形的要素是人們對社會抱持「柏拉圖式理念」,認為世界有真理同時,相信人類的努力會使我們接近真理,即便越追求就越認知到真理很遙遠、抽象。相信真理存在是全人類的共同信仰,是不一定合乎邏輯的信念,這是可人類以活著並繁衍後代、傳承歷史的驅動力。
- 反例則是黑格爾認為沒有真理,各種道德標準會基於歷史發展增減火改變,受已知必然的事實推動,持續發展後,人類會有理性並進步到和諧的狀態。人類互動是沒有最終標準答案的,但環境與時間會推動我們找到自己的位置。
- 在眾多宗教、堅持、信條……之下,人們具有想像力、思考能力,可以做到相互理解,作者稱其為多元論,這些理解可以發現族群間持的價值,可以比較異同。而即便是同樣想追求真理,實際行動時延伸出的不同價值觀也會矛盾,和別人的衝突、比較、切磋,會讓人們發現自己的本質,因此即便不可能追求到真理,人類也會更理解自己跟彼此,社會將越來越和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