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6/2024

 理想的追求:哪裡有流淌奶與蜜的河流

  • 關鍵字:永恆的哲學 價值的衝突 理想的幻覺
  1. 作者用馬基維利如何推翻自己對「永恆的哲學」的認識來為文章後半段立下了最為重要談論基礎之一;所謂解決一切問題的答案和最終目標,彼此之間可能是衝突的。這種衝突和差異可能來自文明間或者群體間,也可能單純是價值間的互斥——這令我醍醐灌頂。絕對的公正和慈悲的包容雖共同被視為美德,應當被納入真理所蘊含的範圍之中,但當此二者同時出現時,兩者之間並不圓融。先知說:「在應許之地,哪裡會有流淌著奶與蜜的河流」。但是如果是同一條河,奶與蜜能夠同時流淌著嗎?河流流動的是蜂蜜牛奶還是牛奶與蜂蜜?
  2.     
  3. 既然選擇意味著取捨,那就代表諸多我們所重視的美德無法同時實現。此時真理神聖不可侵犯的特性也就被打破了,因為至少以此邏輯推演,真理以及永恆的哲學永遠無法達成令所有人滿意的地步。在此背景之下,所有人類所自視看到的,失去完美共融的真理,歸根結底,不過是某種價值觀偏好的極致體現。而當這種極端偏好自封為王,將自己擺上真理的寶座時。狂熱的追隨者眼中,自然也就沒有其他美德和價值的位置了。為使狂熱者眼中的完美理想達成,沒有東西是不可以犧牲的。但正是這種妄圖以永恆的取捨之路到達無需取捨之地的行為,使其站在了真理的絕對對立面。
  4. 完美的世界何其誘人,但是是什麼因素使人陷入理想的幻覺之中?在我看來,不惜代價追逐非至臻無瑕不可接受的真理和理想,便是陷入「苦行僧式的怠惰」。因為懼於未來可能發生的種種悲劇慘案,而假定有朝一日只要真理降臨便能完美解決所有問題。這種感情為使未來能夠免於決斷或者接觸到因為價值碰撞或者有限條件而不得不做出令人哀歎的抉擇而會有的憂愁,而認定某種方式的苦行犧牲——不論施加自己或者他人,能使未來能夠不必再度承受任何苦難。這種拒絕直視未來的自我封閉,卻更可能使人化為賭徒,以無限悲劇為籌碼去換取一廂情願存在的大獎。
  5. 如此說來,真理與美好理想豈不失去意義?正如Sabine所說:我們不能假設自身比起以前更為超越自身時代所處於的價值觀、習慣甚至偏見,更不能假設自身是所有時代最終的繼承者。作者在後文也提及了馬克思和黑格爾的觀點,沒有所謂的真理,只有不斷的進步。我們所視為值得追求的理想,其存在本身已是意義,這些理想將會像星星一樣指導人類在漫漫長夜中的海洋航行,成為我們跨越時間長河的憑據。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期末作業

 關於期末作業(含書面與展演),請遵守以下規則: 按照授課計畫所列,學期成績將以出席(30%)、平時作業(35%)、期末作業(35%)等項目計算。 期末作業題目:時至今日,政治學系的學生仍必須閱讀政治思想典籍(以xx典籍為例)?政治學系仍應列政治思想為必修課? 期末書面作業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