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2024

政治中的理性主義

關鍵字:進步史觀、確定性的教條,技術霸權


核心論題:政治的理性主義是引領全人類走向更進步的社會但不見得完美,還是走向墮落的深淵、毀滅?

摘要兼心得
        作者於此文一開始論述了理性主義的主要特徵、對於政治的認知,提到理性主義者習慣對傳統、文化,宗教,風俗習慣等一切隨著人類社會發展而形塑而成的固有產物保持警覺、對其懷疑批判,甚至將其排除於自己所相信的「理性權威」世界觀外。但對於自己所認知理性決定的事物價值、觀點的真理,行動與當下社會發展的適當性卻不抱持任何質疑,且認為全人類皆有這種理性,促使全世界社會發展邁向一致的軌跡方向,進而達成所謂「最完美的社會」或政治體制及其型態。他們看似批判世界之萬物、人類社會所有固有價值制度,然而卻主張全人類能運用共通的理性精神態度判斷萬物的價值、尋找這些價值觀點共通的真理,再從中想出做適合當下社會背景的一切行動方針、並於生活中實踐之。

       就知識層面,理性主義者將知識區分成技術知識或技術的智識、實踐的知識兩類。前者是指存在於一切科學、藝術,實踐活動中的知識,這些知識有既定的規則、規律,易被人類學習、記憶,掌握並付諸於人類互動實踐中。如物理學中牛頓第三定律作用利、反作用力對汽車前進、日常走路的解釋等;後者的知識著重於行動,對於日常生活的應用技巧,比如對一位廚師來說,如何透過對食材特性的理解、醬料調製,烹飪方式的掌握,擺盤美感感知等綜合知識,完成一道令人垂涎的佳餚。也可以說是對於知識整合的能力。而政治這一門學問,恰好仰賴二者的結合、相互影響下的實踐。此兩種知識看似能區分又無法完全區分。

       承接第二段的知識觀,歐克夏於第三段以十七世紀的歐洲為背景,以培根、笛卡爾兩人於各自著作《新工具》、《方法談》對於歸納法,演繹法的描述及其特徵來闡釋理性主義的知識觀有以下特徵,一套通用解釋萬物的工具、精心定製的規則,具有一致的方向性如亞里斯多德的三段論證法,且這一套如機械般的「自然理性」在邏輯論證上不容被質疑,即知識及其技術之實踐無法被區分,技術的實踐建立在知識的培養上。並認為柏拉圖辨證法不是一種技術,更像是一套知識系統。

        在第四段、第五段,作者對政治中理性主義進行批判、挑戰,發現早在十六、十七世紀的近代歐洲,理性主義已透過科學革命、之前的文藝復興運動,宗教改革等滲透進該地區的政治活動中,當時人們受理性主義的啟發,開始追求除了宗教、科學方法研究蔡的解放,提倡政府權力應受制約、各種基本自由人權如財產、工作,參政等,試圖以建立一套新制度、社會秩序,養成新文化觀念來擺脫過往知識受教會壟斷、君權神授時代的種種壓迫,甚至此一浪潮還影響到後續的工業革命、民族主義,浪漫主義等思想的發展。然而政治發展的變動快速且複雜,即便過去舊有秩序的問題(自認)被解決,但社會也會受新制度、文化習慣的影響產生新型態的問題即挑戰,或是說舊有秩序的問題以「新形態」出現於當代政治社會中,而未實質地被解決。

       理性主義所謂的「進步價值觀」,對於知識真理、解釋其方法工具的確定性,技術與知識連結一致性的原則,並強調此分析詮釋問題、知識的技術霸權地位,藉以此延伸對最完美政治及其形態的想像認知,而忽略了人性對於適應社會的種種事物如文化、宗教,制度等,及其變遷下各群體行為的差異帶來對社會的任何衝擊,特別是對既存制度的摧毀後帶來的政局紊亂、新舊型態衝突的加劇如宗教、文明間,科技經濟的制裁,圍堵等。這種帶有濃厚進步史觀的思想是否並非如他們所想那樣能有效解決人類社會的種種根本矛盾,促使人類社會最終會走向一個人人平等;個人財產權、工作權,參政權等基本權利被全面保障,且在這樣的框架下,這些代表著善良人性的傳統、進步價值能和諧共存的一個最完美狀態。反而只是某種立意良善、可能對人類社會帶來毀滅性衝擊或之前課上老師提到「極端痛苦」的形式(過度)樂觀主義,偏狹主義。這讓我想到納粹對猶太人的種族清洗、共產主義治國下大飢荒悲劇,近幾年民粹主義對民主的腐蝕,恐怖主義對跨國安全的威脅,這些最初立意良善、打著追求人類社會進步,以達成最完美且統一形式政治型態口號的行動是否代表著理性主義對人類社會的毀滅、失控,而非初衷所預想的進步美好?

篇章結構
  1. 理性主義特徵、對政治的認知
  2. 理性主義的知識觀
  3. 知識方法工具之特性
  4. 理性主義對近代歐洲政治的影響
  5. 對政治理性主義的批判、反思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期末作業

 關於期末作業(含書面與展演),請遵守以下規則: 按照授課計畫所列,學期成績將以出席(30%)、平時作業(35%)、期末作業(35%)等項目計算。 期末作業題目:時至今日,政治學系的學生仍必須閱讀政治思想典籍(以xx典籍為例)?政治學系仍應列政治思想為必修課? 期末書面作業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