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論題:「政治」究為何物?
關鍵字:書呆子政治、理智的清洗、創造性毀滅、進退維谷
- 理性主義者堅信,「技術知識」始於確定也終於確定,其所追尋的「理性」亦必然為某種自始至終且不容置喙的確定性概念。而在「理性主義政治」中,「政治」需要什麼或應該回應什麼,亦當由「理性」來決定,因為理性是超越一切時間和環境因素、是放諸四海皆準的絕對公式;依此脈絡,將無可避免導出以下結論:社會根深蒂固的利益、人們普遍接受的信念都「無關」政治的需求。
- 為何「政治」不應該是「理性主義政治」?可能的回答是,技術知識無法超越反映其自身內容的書本或規則,因為它始終僅存於書本的封面和封底間。技術知識(書本)固然便於死記硬背,但正是這種機械般的僵化應用,使讀者至多成為一位逼真的「模仿者」,而無法「青出於藍」:因為那些能超越書本範圍的「實踐知識」都被理性主義者視如糞土。而這種模仿的局限性則是:一脫離教科書預設的情境時(「人」的不可預測性和多樣性,不言而喻),「模仿者」只能手足無措,因為他除了「技術知識」外,就什麼都沒有了。
- 若將上述假想套用於「政治」中:崛起的新興統治者在面對各種傳統問題時,僅能求助於「書本」,因為其缺乏政治經驗和政治教育;在面對未預料的問題時,也僅能求助於「書本」,因為其缺乏政治經驗和政治教育;縱使其終於發現空有技術知識不可行時,仍無法擺脫「書本」,因為其缺乏政治經驗和政治教育。正如作者所述,理性主義政治最大的危險並非是因失敗而造成損害時,而是其展現出表面的成功時:一點點的成功,就加深了人們對「理性」的崇拜,即使失敗,人們也會認為這只不過是其中一種理性主義失敗而已,替換成其他「理性」即可。如此反覆循環,不假時日,整個社會的人們都會拜倒在「理性」的石榴裙下;那時,便不會再有人討論何謂「正確」,因為理性就是正確,理性就是答案。從而,人們只會問計畫採取的手段適不適當、符不符合「比例原則」,因為自理性選定的計畫必定是正確的,無須多言。
- 為何充滿傳統、偶然和短暫事物的「政治」(或者說兼具技術知識和實踐知識的政治)勝於「理性主義政治」?回答呼之欲出:理性主義只願承認「技術知識」,並拒斥此外的一切,致其終究無法超越「模板」的答案(更遑論,往往是對模板的拙劣模仿);也因其否定一切之故,社會、傳統、習慣無從被接納改良,亦無從借其之手檢證「理性」是否正確,蓋打從一開始,理性主義就拒絕與這些東西「對話」。簡言之,「理想主義政治」試圖消除一切不完美,卻把能輔助其成功、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傳統知識」丟棄,導致其注定無法成就近乎完美的史詩(指與此時此刻相比)。
- 曾幾何時,「理性」中的懷疑精神,只指向他人而不及於自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