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0/2024

申辯篇

申辯篇

核心論題:

    哲學與政治的高度緊張,體現在蘇格拉底的審判之中。然公民的責任又何嘗不是面對同胞,持續提問,以求共同體之福祉?若以公民自居,面對生死處境,仍勇於以同胞福祉為優先?


關鍵詞:哲學、政治、公民責任、勇氣


篇章結構:

    此篇為柏拉圖回憶蘇格拉底在接受審判時為自己的辯護,其中也包含原告的些許論述,以及雅典公民的反應與決定。文本中的審判具有三個階段:

1. 蘇格拉底為主體的辯護

2. 第一審判:定罪與定刑

3. 第二審判:罪罰定讞,以及蘇格拉底的最後奉獻。


-

    閱讀此篇時,持續以一種「悲憫」的態度看待蘇格拉底經歷的審判。抽離古雅典的時空,可以輕易批評古雅典公民的愚昧以及短視,同時感嘆蘇格拉底的悲慘命運。而在感嘆完一代哲人的殞落後,似乎這個故事就結尾了。或許,再有企圖心一點,尚能在闔上書本前,多說一句:「好人不長命。」但是,若真如此,那是真的毫無接近蘇格拉底,而永遠停在雅典公民的位置。


反饋呈現如下:

一、哲學的險境:我們都可能是「雅典公民」

    以第三人稱的角度來看,我們會驚豔於蘇格拉底的智慧以及他在日常生活中所體現出的公民美德,並且贊同蘇格拉底於城邦內的行事風格。好似我們就是這場審判中的蘇格拉底,並且以他的視角,面對雅典的公民們。理所當然的認為:「為何不相信智者?」但是,這樣忽略了蘇格拉底同時也僅是雅典的一般公民。他不是將軍,亦非政治菁英。如同柏拉圖在文本中所述,他教學、提問、接受他人的諮詢都不收取費用。他一貧如洗。此外,文本之中所用之詞為「智慧」並非「聰明」。換言之,蘇格拉底知道自己在做什麼,也知道自己該扮演何種角色。但我們終究不可忘記,他也只是個一般公民。但是他在做的事情,也是廣大公民們應該做到的。蘇格拉底的智慧來自於他知道他有所不知,並且深知,至少從希臘神祇的觀點來看,人是無知的。但是就在這樣的一個由人們組成的世界裡,他們還是要嘗試一切去一起活得更好。而蘇格拉底提出的方法就是持續提問,因為人們一無所知。

    我們多數時候都不是蘇格拉底,而是那些進行審判的雅典公民。蘇格拉底可能是我們生活之中的任何一人。他可能長相平平無奇,一點都不突出。而在一些場合他卻能提出一針見血的問題,點出大眾的問題。我們不難看出,雅典的公民們並不習慣,且不樂於面對這種問題。以文本而言,蘇格拉底提出的問題,僅是關於是否思考透徹,而非深奧的、艱澀的、類似於暗語的哲學專業問題。這些問題不但面向民眾,也是蘇格拉底對自己提出的問題。

    在一場關乎正義的審判之中,判決既寄於公民,公民就有義務做出正確的決定。做出正確的決定端賴公民的智慧。公民有著沉重的責任,智慧的養成需要日常的培養。最難跨出的那步,在雅典公民身上所展現的,就是面對自己不足的能力。因此,蘇格拉底的聲音對於雅典公民而言,不是智慧的聲音,而是純粹的噪音。在定罪審判時,蘇格拉底也驚於票數之接近。然而問題從不在多少愚昧公民仍被原告綑綁;多少良善公民被蘇格拉底說服。反而是在這無罪票數之中,佔有多少公民真正開始反身自問,面對公民之沉重責任。


二、說真話的勇氣:哲學家持續面對同胞

    從柏拉圖回憶的審判場景來看,蘇格拉底無論在任何場合,皆用一如既往的口吻與雅典公民講話。如同蘇格拉底所言:「你們現在這樣做了,以為自己的生活無須接受考察,而如我所說,結果完全相反。……最方便的方法不是堵住別人的嘴,而是自己盡力成為最好的人。」無論結果如何,貫穿整場審判的是蘇格拉底的態度。或許他知道在場的公民們無一人有如他的智慧,但是他從未放棄過他的同胞。換言之,蘇格拉底展現出的另一個公民責任就是,毋忘同胞。政治是關乎一群人如何持續走下去,活得更好。一個智者,若其言無法對共同生活提出問題而展開對話,那他就有愧於他的公民身分。

    除此之外,蘇格拉底所展現出來的勇氣,正是一個公民應該具備,卻時常隱藏起來的特質。這是一種說真話的勇氣。蘇格拉底的勇氣正是基於一個公民的責任感。面對社會所擁有的問題,公民具有說出來的責任。這個責任感使得蘇格拉底說真話時,死亡是被拋在腦後的。並且,蘇格拉底在審判之後仍然心繫公民同胞,持續提醒,清晰可見的是一種對同胞之愛。因此,蘇格拉底說真話的勇氣,尚是由「愛」與「責任」支撐。尋求智慧以及哲學,蘇格拉底也能夠限制於自身的私人活動,也可去外邦追尋哲學。然而,正是基於對同胞的愛以及公民責任,他才留在雅典,抗拒保持安靜。


結論:蘇格拉底的困境哲學與政治之爭

    藉由蘇格拉底的審判,可以很清楚的看到哲學(蘇格拉底)與政治(民主多數)的緊張關係。縱使蘇格拉底具有公民的責任感以及對同胞的愛,以多數為主的政治仍然將他判處死刑。當今儘管眾多民主國家,嘗試透過嚴格的程序,以及我們耳熟能詳的抗衡機制遏阻政治的暴力輕易施加於個人,民主政體所隱含的暴力,是將眾人的力量放大的暴力。蘇格拉底的死刑是最具體的暴力,我們尚且能夠稱作民主政體的多數暴力。然而,在當今社會,說話的自由受到保障,我們不用再因為犯眾怒而死亡。然而,多數的暴力仍然能夠透過其他方式展現。當今社會所面臨的問題是,在網路媒體的推波助瀾底下,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更加接近。人們時常將自己的意見以及評論隨意的呈現給他人,而一些不假思索的境況就此出現。藉著自由的保障,以及公民身分的加持,每個人都能夠批評他人。甚至也有人會認為自己都是在說真話,因為他是個「公民」。倘若蘇格拉底活在現代,即便他無法因為多數而被判決死亡,使他永遠安靜,社會的多數也會將他孤立。這是另一種消音。此外,廣大的公民們即便已藉由社群媒體學習如何審問他人,但是他們與蘇格拉底的最大差異仍然在於他們不習慣於反問自身。對於他人的質疑,也當作不存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期末作業

 關於期末作業(含書面與展演),請遵守以下規則: 按照授課計畫所列,學期成績將以出席(30%)、平時作業(35%)、期末作業(35%)等項目計算。 期末作業題目:時至今日,政治學系的學生仍必須閱讀政治思想典籍(以xx典籍為例)?政治學系仍應列政治思想為必修課? 期末書面作業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