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字:反思自覺、智慧真理、法律正義、服從守法
《申辯篇》
蘇格拉底在審判中被指控腐化青年以及不信神祗,因其教育傳播的知識思想,挑戰了雅典城邦內公民的傳統觀點。而蘇格拉底運用自身處境來完成最後一次呼喚眾人的行動。他從不認為自身有智慧或比他人有更多智慧,一直在做的事只是一項任務-真話的傳遞。在考察過程中發現眾人對於智慧的擁有太過驕傲自滿,習得一項成功的專業技能後,太容易把其智慧類比在其他領域而自認無所不知,更無法接受自身智慧與否的置疑。在蘇格拉底看來懂得自己的無知、可虛心受教化解無知才是真正的智慧,自知之明在於意識到自身並非擁有全部智慧,才是真正的智者。然蘇格拉底的超前的思想挑戰了眾人自詡的信念、社會固有的秩序。申辯中蘇格拉底統整訴說出真正希望眾人明白的價值,不是要推翻而是要保有置疑,對於傳統價值、權威正義、智慧知識都該保有反思疑慮而非自覺從眾。最終選擇捍衛真理的蘇格拉底,坦然的接受判決結果,因為這是他認為他應該做的事,並且一直以來都在做的事。他以為接受死亡判決並不可怕,可怕的只是要接受背離真理所判決出的有罪與其不公正。
《克里多篇》
蘇格拉底以為可以不贊同法律判決,但不能否定法律體系。選擇住在雅典便要遵守其法律,其國家秩序法律體系無關是非對錯,而是本該有義務遵守維護如此而已。國家律法如同生者父母,為眾人提供知識教育與安全保護,受其益者不當背叛棄之,更與其道德信念不相符,因此蘇格拉底不會逃跑而是坦然面對該有的結局。蘇格拉底遵守法律判決、堅持自身道德界線,勇於捍衛正義,他的擇善固執及堅守國家公民責任讓他始終如一,信仰在其身上體現也訴說其思想原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