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2/2024

論自由

社會究竟該予以侵蝕大眾福利的人干涉,還是該任其自由呢?個人自由與社會干涉之間。

「勸導者把獲取個人利益當做勸誘的目的,乃至為了謀生或逐利,把助長社會國家視為罪惡的事情當作自己的職業。」這些規訓卻能讓無道德之事以更為隱密的方式存在於社會中,如此的規訓是社會目前能接受的原則,但他會是好的制度嗎?

再者,政府對社會之約束管制,無疑會參考慣例進行立法,當規訓的產生混入本屬專制政體的元素,或在父權框架下制定;同時,我們在規訓中對自由的定義,早已超過個人自由起初的限制範圍,此刻的社會狀態,不僅無法為人民提供好的道德教育,更多的是人們將會無止盡地,在充滿分歧的社會狀態下苟活,所有規訓制度之上,永遠充滿著對同一件事情的複雜見解,在每一個派系、每一個領域中認為自己最清醒的人,總是帶著更複雜的「專業」觀點,介入一個又一個其實可以很「簡單」的問題,故眾人之事之於現代社會,無疑是陷入一種無謂的、不斷陷入複雜深淵的討論。

 

政治學系的學生仍有必要閱讀政治思想典籍,政治學系仍應安排政治思想為必修課?我們的未來在哪裡?當立法院在野黨過半、青年世代紛紛走上街頭的今日,在年齡層不同的分歧與不理解越來越加劇的今日,政治系的學生能否在群眾效應中依然佇立、依然有自我的思考路徑?依然能回過頭看見百年前政治思想典籍裡思想家在社會動亂中,提醒眾人的一切?

修課至今,在看起來大家都沒有不舒服的社會狀態下,看見民主的危險性從另一個隱微的角度,劃過人民的血肉。社會正在以另一種型態被扭曲、拉扯,一種不會被察覺的型態。但我們無法接受沒有民主的樣子,我們認為沒有民主會讓社會結構、風俗習慣,甚至是我們的血肉支離破碎,認為民主是我們能走上街頭的原因,不能忘記他是如此可貴,所以任由他的隱微危害侵入我們的生活,比PM2.5還誇張。政治極化、貧富差距、民主倒退等,成為越顯存在與討論的議題;人呢?在資訊爆炸、全球化的時代,人們只會越來越容易焦慮、憂鬱,有沒有可能這是政治制度與民主帶來的潛在風險?而政治思想與典籍,能不能在混亂的世界裡,發揮作用?政治系的同學能否在這樣的時局裡,看見盲點、找到問題核心?我想,這是唯有當政治思想列為必修課時,才會使我推導到的問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期末作業

 關於期末作業(含書面與展演),請遵守以下規則: 按照授課計畫所列,學期成績將以出席(30%)、平時作業(35%)、期末作業(35%)等項目計算。 期末作業題目:時至今日,政治學系的學生仍必須閱讀政治思想典籍(以xx典籍為例)?政治學系仍應列政治思想為必修課? 期末書面作業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