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2/2024

論自由

關鍵字:個性自由、多元性、自我理解

社會通則之既存以外,人自主選擇遵從與否的空間於個人而言是權利,於社群而言也是長期發展所必要的養分。人對現實狀態的認知,從其個人情感與觀察擘劃的獨有視野判斷而來,這各自相異的判斷又形成他在所處地界上「當為」與「不當為」的分辨。

若將集體生活喻為一座萬花筒,眾人行為軌跡實際上是他們各色性格的投影,在日常輪轉中相互牽引、推擠,自由人既是一端的觀測者,也在具有充分可動性的情況下成為另一端紛呈光斑的其中一簇。

彌爾主張,精力充沛者雖更具有為惡的能力,卻也由於強盛的情感,易於催生嚴格的道德性情(p.70)。相對地,質性羼弱者沒有發展出乎己身的良心習性以自抑,其慾望與克制同時削弱的後果,更容易促成從惡如流的萎靡景狀。

亞里斯多德相信世上事物都具有以不同的善(good)為終點的目的,社群亦然,得以激發並兼容人類潛能、促成長久幸福,就足以稱為好的政治社群。此處姑且排除對良好政體的論辯,亞里斯多德對於個人與集體生活的理想,與彌爾本文中提倡的個性自由不謀而合。人在自我觀照中窺見深處的可能性,故質性中標準與類型各有分別的善從對自我的認知中衍生,都必須立基於肯認個體差異、容許個性自由的前提下,而非將規則一體適用地剪裁甚至鎔鑄人性,拋卻人之所以為人的靈性。


**亞里斯多德部分出自微薄的印象。如有偏誤,勞煩大家指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期末作業

 關於期末作業(含書面與展演),請遵守以下規則: 按照授課計畫所列,學期成績將以出席(30%)、平時作業(35%)、期末作業(35%)等項目計算。 期末作業題目:時至今日,政治學系的學生仍必須閱讀政治思想典籍(以xx典籍為例)?政治學系仍應列政治思想為必修課? 期末書面作業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