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自由第三部份彌爾進一步討論除了言論自由之外,強調人「性格」自由發展的重要性,依據自己意見和欲望去行動,是文明發展的必要條件。
他認為保障行動自由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每個人的「個體性」。及當一個人各項能力已成熟,能用自己的方式和經驗解釋,是身為人的特權與固有條件。
多數人以現有的習慣滿足,所以他們並不能理解這些東西為什麼無法對對每個人都好,但人類並不可能全部沒錯,真理常常都是半真半假,所以我們不應該追求意見的相同,允許不同意見存在是有益的,在生活方式上運許不一樣的常識也是有益的。
當然,傳統與習俗,雖然有事實依據可以作為斷定,是透過過去的經驗給的有教訓的證據,但也可能太過狹隘或是不合適於每個人。文章中提到人的諸多能力只有在「有選擇」時,才能透過鍛鍊而獲得增強;而同樣,行為的誘因,如果並非除於自己的感覺與性格,那只會只人變得麻木。他也舉例中國與歐洲都是人才興盛的地方,但中國用同樣的傳統訓誡與規則支配人民的思想,使他們停滯不前,而歐洲之所以成功是來自於他們性格與自由的多元化。
政治學系是否仍應安排政治思想為必修課?
若從此篇文章的觀點出發,個體自由發展的基礎是自主選擇,而如果政治思想成為必修課,學生可能因缺乏自主選擇而失去探索其他興趣領域的機會,而限制多樣化的人才培育;政治思想課程傳遞了重要的經典觀點,但彌爾也提醒,傳統可能過於狹隘或不適合每個人,在對部分學生而言,政治思想的內容可能過於抽象,無法直接應用於現實,導致學習興趣下降或資源浪費。
但是是否真的如此?我認為不然。
首先,彌爾提到一個人各項能力已成熟,能用自己的方式和經驗解釋,是身為人的特權與固有條件。
而要滿足上述條件,是需要透過過往的的經驗累績與判斷,才能知道適合自身的性格與個體性。所以當一個政治系學生沒有了解過政治各領域的基本概念與思維方式,我想是無法準確的選擇自己適合發展的方向。
第二點,回頭看政治思想課是否為只單面傳授政治思想知識與思維邏輯,無須動用或是訓練我們們其他能力的訓練。但是從前幾周同學對於課堂的回饋可以知道此課程能使學生能接觸不同時代、文化背景下的思想,而進一步提升批判性思維和獨立判斷力,並思考這些理論如何應對現代社會挑戰,從而促進思想的創新和自由發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