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2/2024

論自由

 關鍵字:個性、發展與節制、思想的個人作用

…..不光涉及在他人之事上,而且僅僅關涉自身之事上,個人或家庭也不敢依照自己的意見問一問甚麼才是我想要的?甚麼才適合我自身的性格與氣質?甚麼才能讓我身上最優秀與最高尚的東西得到公平的發揮,使之茁壯成長?….他們問自己的反倒是,與我身分相符合的是甚麼?與我地位與財力相仿者通常做些甚麼?……其實他們除了從俗之外,根本談不上有甚麼嗜好。於是心靈本身也像束縛低頭:乃至尋歡自娛首先想到的也是從俗合流。(p.71)

\\ 

若我們必須回答的這個問題由彌爾口中說出,大概問法會如下:西洋政治思想能夠讓人(學生)有充分發揮個性的機會而成為政治系的必修嗎?我想就彌爾的思想而言,他可能會回覆會有幾個先決條件:西洋政治思想如何增加政治系的學生特立獨行的機會?西洋政治思想如何製造出讓異教徒可以伸張的空間?

由此,我們可以先暫時放棄討論照本宣科的僵化思想課程,藉由閱讀經典或其他辦法才能做到。 

我想就彌爾的這個論點,繼續討論這個問題 

西洋政治思想的個人作用

大致上來說, 以上題為核心,支持西洋政治思想史成為必修課的理由有兩個:政治系的學生應該要修習,以確保在最低限度上,有機會接觸思想課程,能夠嘗試了解政治思想(敲門磚),或者藉由政治思想來統合眾多政治領域的學科(基石);另外則是基於一個公民的社會角色(不是身分),西洋政治思想有必要成為參加政治活動的基礎,賦予人民最低限度的辯識能力,辨識真假,表達利益,成為政治系(甚至是不該排除任何人)的必修。而政治思想課是否能夠有效的拓展學生的思考空間,或是透過交流將不同的價值偏好互相撞擊產生更多的討論?

順著典籍的思考,我們走過馬基維利、洛克、盧梭、馬克思,我想若腦中有一個鮮明的人物形象,可以充分的喜想像對話,那麼思想課儼然成功地達到了他的目的。個人的思考過程有不同的聲音時,思想的節制作用已經發生。然而,顯然在彌爾的言論自由與思想自由裡是不夠的,我們除了不能同流合汙之外,還必須有自己的喜好。

沿用彌爾的比喻:"人性毋寧像一棵樹,需要朝向各個方向去成長與發展,並且是根據使它成為一個活體生命的內在力量的發展傾向去成長與發展。" 西洋政治思想課程如何幫助我們去發展我們個性?這恐怕才是一個更難面對的問題,如何透過修養讓自己的個性有所伸張,且有理有據?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期末作業

 關於期末作業(含書面與展演),請遵守以下規則: 按照授課計畫所列,學期成績將以出席(30%)、平時作業(35%)、期末作業(35%)等項目計算。 期末作業題目:時至今日,政治學系的學生仍必須閱讀政治思想典籍(以xx典籍為例)?政治學系仍應列政治思想為必修課? 期末書面作業內容:...